当前生猪价格下跌原因盘点及后市预测分析
2010-04-09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据统计,2009年全国猪肉总产量为4889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9%;国内居民猪肉消费占肉类品种消费的比重超过60%。因此,生猪价格涨跌对市场有较大影响。2010年春节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猪肉供给出现阶段性增加、市场需求又呈季节性下降,由此造成国内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引发各方关注。
据农业部3月31日发布对全国470个集贸市场畜禽产品定点监测数据,截止2010年3月24日,全国活猪平均价格9.8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2.3%,下降省份28个。全国仔猪平均价格15.38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1.7%,下降省份24个。全国猪肉平均价格16.98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1.9%。活猪、仔猪和猪肉价格分别连续12周、13周和11周呈下降趋势,累计降幅分别为19.7%、13.1%和12.5%。与去年同期相比,活猪、仔猪和猪肉价格分别下降12.6%、21.6%和9.8%。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截至3月24日,全国猪粮比价为5.15:1,已经连续4周跌入黄色区域。截至此次生猪价格下降幅度较快,波及范围较广,短短几周生猪价格就跌至盈亏平衡线以下,导致部分养殖场(户)出现亏损,养殖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附图1 生猪出栏价格走势
附图2 猪粮比价走势
一、近期国内生猪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从近期情况看,造成生猪价格持续下跌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春节后市场消费需求下降、部分地方出现疫情以及饲料价格上涨导致养殖户提前出栏生猪。同时猪肉价格也受国家鼓励养猪政策支持,生猪存栏依然偏高等因素影响。
(一)节前生猪出栏高峰导致市场供应增多。受传统养殖习惯及养殖户预期春节后猪价下跌影响,春节期间生猪集中出栏导致市场供应增多。与1月份的出栏量相比,2月份生猪出栏量再度增长1.96%。
(二)节后猪肉消费需求相对下降。春节长假后,作为主要年货商品的猪肉消费量出现有规律的季节性回落,市场销量下降。据监测,2月份全国300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鲜猪肉批发量比1月份减少7.23%;重点监测的500家零售企业猪肉销量比1月份减少5.26%。其中,2月份第3、4周鲜猪肉批发交易量比前一周分别减少25.72%和29.93%。
(三)部分省区出现疫情导致养殖户提前出栏生猪。初春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变化较大,是动物疫病的多发期。其中,华南、西南等区域口蹄疫发生较为严重,吉林、辽宁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华北部分地区也反映出现其他疫情。对疫情的担忧促使上述地区及周边养殖户对生猪出栏的集中投放,对市场造成冲击。
(四)作为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出现上涨。受到2009年玉米东北产区减产、农民惜售以及收购主体入市积极性提高影响,近期国内玉米价格出现上涨。据监测,3月中旬,国内玉米产区价格较年初上涨20-40元/吨,南方销区上涨40-70元/吨左右,其中港口地区达到100元/吨。玉米价格上涨致使饲料成本偏高,饲养成本偏高,养殖场(户)利润偏低甚至出现较普遍的亏损局面。为减少损失,不少养殖场(户)选择将生猪提前出栏,从而进一步导致市场供应增加,猪肉价格下跌。
(五)受扶持策影响,近两年国内生猪存栏量达到较高水平。2006/07年度国内猪肉价格出现过一次较大波动,主要受猪蓝耳病在南方省市大面积流行,造成许多养殖场(户)减少存栏量并导致2007年至2008年初,市场生猪供给出现了严重短缺。由于猪肉供不应求,生猪价格在2007年间不断上涨。根据监测,2007年12月28日全国仔猪平均价格为17.91元/公斤,毛猪为15.95元/公斤,鲜肉为21.35元/公斤,均达到历史高位。
为确保市场有效供给、确保猪肉价格基本平稳可控,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一是对农户饲喂的能繁母猪每头补贴100元;二是对规模以上养殖场户猪舍标准化改造、基础设施、防疫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实施补贴;三是对能繁母猪实施保险;四是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在国家政策以及高涨的价格刺激下,生猪的存栏数不断增加,供给也逐渐回升。由于生猪从仔猪到出栏一般需要在半年以上,到2008年第三季度猪肉供给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生猪价格开始回落。受扶持政策的延续性影响,近两年国内生猪存栏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农业畜牧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末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19亿头,2008年末达到4.68亿头,2009年末为4.69亿头,2010年2月末为4.43亿头。由于当前生猪存栏量仍处较高水平,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市场还将面临较大的供应压力。
二、生猪价格对玉米市场的影响
一般来说,生猪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养殖场(户)的补栏积极性,而存栏数量是和饲料需求直接挂钩,进而对主要原料的玉米、豆粕行情产生影响。虽然生猪生长各个阶段的饲料配方比例各异,但玉米在饲料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其添加比例为饲料总量的55%-70%,豆粕为10%-20%。虽然小麦、稻谷可以部分替代,但数量很有限,玉米品种在饲料中比重最高。根据统计,2009年国内玉米消费量约1460亿kg,其中近三分之二用于饲料消费,而饲料消费的近一半来自养猪业。因此,生猪存栏情况、猪肉价格波动是影响国内饲料玉米消费量的重要因素。
近期国内猪肉价格连续下跌,养殖场(户)利润偏低甚至出现较普遍的亏损局面,补栏积极性不高,对饲料需求处于相对低位。经调查,目前吉林梨树地区毛猪出栏价格在8.6-8.8元/公斤,饲料企业购入中等玉米价格在1650-1660元/吨,猪粮比价约在5.2-5.3:1;辽宁锦州地区毛猪价格在8.4-8.8元/公斤,饲料企业购入中等玉米价格在1770-1780元/吨,猪粮比价约在4.7-4.9:1;山东泰安地区生猪出栏价格在9元/公斤,饲料企业购入中等玉米价格在1800-1820元/吨,猪粮比价约在4.9-5:1;安徽淮北生猪出栏价格在9元/公斤,饲料企业购入中等玉米价格在1840-1860元/吨,猪粮比价约在4.7-4.8:1。以上区域育肥猪尚未出栏的养殖场(户)均处于亏损状态,部分地区还出现恐慌性售猪情绪,养殖场(户)整体补栏积极性较差,这将在一定时期内影响饲用玉米的需求,并限制了玉米市场价格的上涨空间。不过就目前形势来看,由于国内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偏大,对玉米、豆粕等饲料的需求仍保持在较为正常的水平。从中长期来看,生猪存栏量是随着猪肉价格的波动而形成周期性的增减,从而对玉米需求也产生周期性影响。当生猪存栏量低时,对玉米需求减少,对价格产生抑制作用;当生猪存栏量增加时,对玉米需求增多,刺激价格走高。
三、后期生猪价格市场形势分析
(一)国家政策支撑,价格继续下跌空间有限。根据国家颁布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规定,当猪粮比价低于9:1时,按五种情况执行:当猪粮比价在9:1-6:1之间(绿色区域),做好市场监测工作,中央和地方正常猪肉储备规模主要满足应急盒救灾的需要;当猪粮比价连续四周处于6∶1-5.5∶1之间(蓝色区域)时,政府启动三级响应机制,根据市场情况增加必要的中央和地方冻肉储备,并着手做好实施二级响应的前期准备工作;当猪粮比价连续四周处于5.5∶1-5∶1之间(黄色区域)时,政府启动二级响应机制,进一步增加中央政府冻肉储备,同时要求主销区和沿海大中城市增加地方冻肉储备,还可以适当增加地方政府的活体储备;当猪粮比价低于5∶1(红色区域)时,启动一级响应机制,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冻肉储备规模,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养殖场(户)发放补贴以及适当限制猪肉进口。
从近期猪粮比价波动情况看,自2月上旬比价跌破6:1后,仅维持了3周的时间,在政府尚未启动三级响应机制的情况下,比价又跌破了5.5:1直至3月底。4月2日,发改委、商务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央冻肉收储,以稳定连续12周下跌的生猪市场价格。这次冻肉的收储先向三个地区倾斜,一是以云南为代表的西南(干旱)受灾严重的五省市地区,4月2日云南已经开始启动收储,二是猪价跌得比较厉害的东北地区,三是即将召开世博会的上海地区。全国其他地区的冻肉收储工作也将分级分批开始。另据农业部消息,为防止猪贱伤农,中央已下达25亿元投资计划,继续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将于近期拨付地方6.5亿元生猪良种补贴资金;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资金规模不低于去年21亿元的水平,此外,今年全国还将创建500个生猪标准化示范养殖场,提高养殖水平和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从2009年6月份政府实施《预案》的效果看,对扭转猪肉价格下跌势头可起到显着作用。2009年5月至6月间,猪粮比价跌破了6:1后,三级响应机制适时启动。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展开了国产冻猪肉的收储工作,并引导养猪户适度淘汰低产母猪,调整猪群结构,7月份以后生猪价格止跌回升。
(二)天气转暖部分产区疫病将得到控制。即将进入第二季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已经转暖,对部分产区生猪疫病起到了一定控制作用;另外,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召开了全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启动会议,对全国的防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目前各地疫情形势总体平稳。
(三)集体性猪肉消费需求将逐渐增多。受经济形势的复苏,农村务工人员陆续返城打工;各地大中学校开学,学生返校;居民家中的腌腊猪肉制品已经消耗完毕,开始购买新鲜猪肉等方面因素影响,国内集体性猪肉需求将会逐渐增多。
四、结论
综合来看,虽然近期生猪价格出现连续下跌,但国家已采取收储等措施调控市场,同时在天气转暖有利于疫病得到控制以及集体性猪肉需求逐渐增多等因素支撑,预计后期生猪价格有望止跌回暖,对饲料需求也将逐渐恢复。因为猪肉在中国居民的膳食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猪肉价格对CPI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今年以抑制通胀为主要经济任务的大环境下,食品及猪肉价格的明显波动都会引来市场的额外关注。